红河州文明网
联系我们
投稿须知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www.hhwm.gov.cn
中共红河州委宣传部 红河州文明办主办
您的位置: 首页 > 县市风采 > 建水县
建水巧媳妇 仗“剪”走天下!
《农民日报》点赞云南建水“巧媳妇金剪刀”疏果队
时间:2024-03-26   来源:云南发布   

3月23日

《农民日报》综合新闻版刊文

点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建水“巧媳妇金剪刀”疏果队

用一双巧手,一把剪刀

美化葡萄串形、提升葡萄质量

成就了今天响当当的劳务品牌

在云南省红河州建水县,跟当地的干部群众聊起“巧媳妇金剪刀”疏果队,大家都会不自觉地冒出一句话:剪刀一响,黄金万两。这支5000余人的庞大团队,每年创收都以亿元计算。一双巧手,一把剪刀,一路劳苦,成就了今天响当当的劳务品牌。

这不禁让人思考,在整个葡萄产业巨大的劳务用工群体中,为何建水“巧媳妇金剪刀”疏果队能独树一帜?

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在大力推进劳务品牌建设,以期借品牌效应广开就业门路,提升务工人员就业质量。然而,这关乎的是一系列问题:如何找准产业特性打造劳务品牌?如何调动务工人员的积极性?如何有效地释放劳务品牌效应?

一段时间以来,记者追寻着建水巧媳妇们忙碌的身影,与她们畅聊过去和现在,从中寻找解题答案,以期对那些正在起步或成长中的劳务品牌有所启示。 

普通剪刀变成了生产工具

建水素有“天然温室”之称,独特的气候条件使这里的葡萄具有成熟早、品质优良的特点。早在十余年前,建水县就开始引进资金雄厚、技术先进的种植户和企业到县里投资发展葡萄产业。

随着建水葡萄产业的发展与壮大,当地种植户为美化葡萄串形、提升葡萄质量,开始对其进行修枝、疏果等工作,于是,大量女性务工人员进入葡萄种植基地。在懵懂与勤奋中,她们把一把普通的剪刀变成了生产工具。

建水县南庄镇南庄铺村村民吴国萍是最早一批掌握疏果技术的巧媳妇之一。

吴国萍掰着指头算了一下,然后微笑着对记者说:“从2014年开始干,到今年整整十年了。只记得当时老板娘教大家如何疏果,我就照着样子修剪了两串。老板娘看了就夸我,‘你修得很好呀,悟性不错’。”

从那以后,吴国萍便开始拼命“炼”技,有不懂的地方就向别人请教,县里农业部门的葡萄疏果技术培训班更是一次都舍不得落下。“当时大家都拼了命地学习疏果技术,是因为疏果工比其他工人一天能多挣好几十块钱。”吴国萍加重了语气。

在记者的采访中,像吴国萍一样和建水的葡萄产业一起成长起来的疏果工比比皆是。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建水葡萄产业,就没有“巧媳妇金剪刀”疏果队,更不会形成今天的劳务品牌效应。

比吴国萍早三年学习葡萄疏果技术的南庄镇余官冲村村民舒美玲,对此感受更是深刻。她告诉记者,当时就靠着路边摊上10块钱一把的剪刀,自学疏果技术,与葡萄种植户不断地磨合,才有了今天的自信与从容。

南庄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包明,见证了建水葡萄产业的发展与疏果队的成长。他说:“2012年到2015年,是疏果队的形成期。人数少、技术还不稳定,主要服务建水的葡萄种植户,这是疏果队在形成期的主要特点。”

这一时期,建水县也开始探索与尝试,希望借助政策优势,比如加大对葡萄产业发展的支持,开展简单实用的葡萄种植管理技能培训,为疏果工提供劳务用工信息等,以更好地“呵护”疏果工的成长。

一门心思磨砺疏果技术

在云南很多地方,人们都将挣钱、赚钱说成“苦钱”。一个字的变化,透露了太多不为人知的难。吴国萍说:“那些钱都是苦回来,甚至是拿命拼回来的。在疏果季,大家每天要工作十五六个小时,而且一直站着,很熬人。”

和吴国萍一样,舒美玲每每回想起那些年吃过的苦,至今仍记忆犹新。尤其是在2015年到2017年,逐渐壮大起来的疏果队处于技术的提升期,大家都在一门心思地磨砺技术。“不吃苦,哪能练出真本领来。”舒美玲说。

吃苦对于建水“巧媳妇金剪刀”疏果队的工人而言,那是“家常便饭”,是一把把用坏的剪刀,是手指上坚硬的老茧,是一次次长途跋涉与辗转,是因长时间站立而浮肿的小腿……

每当葡萄进入疏果期,“巧媳妇金剪刀”疏果队就要切换到与时间赛跑的模式。同时,开启这一模式的还有县里、乡镇上默默为疏果队“护航”的人,包括不间断运转的“乡土人才超市”“劳务用工之家”等平台,以及往返于田间地头,每天运送千余人次的公交专线。

每年3月初,建水葡萄的疏果进入尾声。她们便从南到北开始长途跋涉,四川-湖南-湖北-浙江-安徽-山东-辽宁,两个月后再陆续返回建水。

这段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的时间,是疏果队工人们最难熬的时候。由于长时间站立,疏果队工人们的小腿基本处于肿胀状态。起初工人们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不知道穿什么样的裤子合适,不知道腿肿胀了之后吃什么药可以缓解,只要还能忍,那就接着干。

在南庄镇小营村村民林丽萍的脑海中,一直有一段挥之不去的记忆。她几年前带着姐妹们出去疏果,第一天下来,一位大姐的小腿肿得厉害,晚上回到住地连裤子都脱不下来。大姐难受得咬紧了牙,心一横抓起剪刀就把裤腿剪开了。看着肿胀的腿,大家很心疼,一起劝她,“明天别干了,休息一天”。可第二天一早,她还是忍着疼走进了大棚。

世上从没有白吃的苦,也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她们一起用苦干为建水“巧媳妇金剪刀”疏果队这张“金名片”烙下了最深的印记。

匠心成就专业服务品牌 

 在今年的云南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王宁对建水“巧媳妇金剪刀”疏果队给予高度赞扬:专业的事要交给专业的人来干。分工越精细、越专业,效益也就越好。建水县组建了一个叫“巧媳妇金剪刀”的疏果队,不仅服务本地市场,还“剪”到了全国,业务拓展到新疆、浙江等多个省区。队员月均收入在6000元以上,整个团队年创收上亿元,成了一个响当当的专业化服务品牌。

这一来之不易的成就,建水“巧媳妇金剪刀”疏果队整整磨砺了十年。

从种到管,从药到肥,从修枝到疏果,一串高品质葡萄背后需要十足的科技要素支撑。而这一系列工序中,疏果最考验技术。留果数量、间隙把控、葡萄串形,十年的磨砺,建水“巧媳妇金剪刀”疏果队工人们个个身怀绝技。

不论是在跟吴国萍、舒美玲还是在跟林丽萍握手的时候,记者都能清晰地感受到她们粗糙的手掌和指间的老茧。林丽萍点了点自己右手的拇指和食指,对记者说:“这两根指头都有腱鞘炎,疼得不能干活的时候,就擦点药缓解一下,不疼了继续干。”

粗糙、老茧、疼痛却难掩灵巧。吴国萍说:“以前不熟练的时候,每剪完一下都要把剪刀抽出来,很费时间。熟练之后,剪刀可以不离开葡萄串。”

在疏果队技术不断积累和提升过程中,建水县也积极主动邀请省州各级专家到村开展葡萄种植、修枝、打杈、疏果等技能培训,并引进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等院校的教授设置专家工作站,建立乡土人才驿站。

像吴国萍一样,林丽萍也总结了不少自己疏果的心得。她告诉记者,这么多年的疏果工作已经让她形成了条件反射,下剪的那一刻,她脑海里自然便会浮现那一串葡萄长大后的样子,果粒的去留一目了然,要让每颗葡萄在膨大成熟期有至少三分之一的果面能受到直射光照。

建水县农业农村和科学技术局副局长张云松自信地说:“这么多年来,我们已经培养出了数千名技艺精湛的本地‘疏果师’,而且不少疏果队在内部还形成了师傅带徒弟的传帮带机制。今后要更好地传承‘巧媳妇金剪刀’疏果队的匠心精神。”

抱团才能走得更远

抱团,是成就建水“巧媳妇金剪刀”疏果队劳务品牌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建水县临安镇马军村,当记者和带领疏果队的钮国亮聊起他第一次跨省外出务工的故事时,他的话语间多了些激动:“那个记忆太深刻了。当时组织了40人的队伍去四川西昌,村里不了解情况的人背地里说是不是被传销组织给骗走了。后来,当每个人都带着2万多元的收入回来时,村里人才明白过来。”

和钮国亮类似,林丽萍第一次组团外出的经历也是坎坷。她说:“那会儿丈夫不同意,我就先斩后奏买好了火车票。”

虽然有第一次的不被信任、第一次的忐忑,但他们还是幸运的。之后的一次又一次外出,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什么才是团队的力量。钮国亮和林丽萍有着共同的感受:抱团才能干大事。

就在疏果工抱团外出零星初试之时,建水县开始推行“1+7”党群联系制度,即全县共组织100多名党员,在葡萄主产区划分“包片联户”责任区,每名党员负责联系本片区内7户葡萄种植户,并担任疏果工人的劳务输出联络员,在葡萄种植户与群众之间形成联结点,为抱团务工、抱团外出找机会“加了一把劲”。

如今,建水县“巧媳妇金剪刀”疏果队已经发展到370多支团队5000余人。

多年外出闯荡,建水的“巧媳妇”们有幸运的,但有的也吃了不少亏,栽了不少跟头。从三五成群到几十人乃至上百人的队伍,她们深刻认识到,只有你拉我一下,我帮你一把,彼此团结一心,才能走得更远。

经常组织带领疏果队务工的余官冲村村民李永湘拿出手机,打开微信一边给记者看一边说道:“我这里面存了2000多人的联系方式,很快就能拉起队伍来。要是在外遇到活儿多、时间又紧的时候,也是一个电话或一个微信,就能招呼来帮忙的姐妹。”

不管是在建水还是到省外,十余年来,疏果队团结一心这一点,从未改变。

扫清未来路上的痛点

让“巧媳妇金剪刀”疏果队成为“金名片”,难;守好它、擦亮它,更难。

李永湘告诉记者:“组队伍容易带队伍难。老工人技术好、速度快,但要是过于快了,疏果的品质就难以保证。遇上这样的事情,我就耐心地沟通。让大家明白,要是砸了‘金剪刀’的牌子,以后还咋赚钱?”

比起疏果质量的问题,让李永湘更头疼的是葡萄种植户的欠账。接活儿时他们都承诺疏果完成后就结清工资,但有的却不能及时给付。去年李永湘自己垫资给姐妹们支付了工资,她无奈地说:“广东一家种植户前年的工资都还没有给我结清,欠着20多万元呢。”

在记者的走访中,有过与李永湘一样经历的疏果队组织者还有不少。“不行就走法律程序。”面对记者的提议,李永湘说:“很多疏果队出去与种植户都是口头协议,走法律程序行不通。”“为什么不签合同呢?”记者追问。李永湘接着说:“签合同总感觉抹不下面子,而且疏果的要求、工钱都要现场定,签合同不好操作。”

对此,钮国亮却有不同的认识。这十多年来,他一直保持着跟种植户签订合同的做法。他告诉记者:“合同的内容不复杂,包括进地时间、限期完成时间、双方一致认可的疏果标准,以及限定时间内完不成疏果工作的赔付条款等。丑话说在前,互相有约束。”

在维护“巧媳妇金剪刀”疏果队权益上,建水县也在一直努力想办法。建水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杨国文说:“除了已有的维权渠道,南庄镇正在组建劳务用工合作社,今后疏果队遇到困难的时候,就可以由合作社出面维权。”

未来的路还很长,把建水“巧媳妇金剪刀”疏果队这张“金名片”守好、擦亮,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如何更好地传承疏果技术?如何进一步提升疏果队的组织化程度?如何解决“巧媳妇”家中“一老一小”的后顾之忧,如何带动更多的“巧媳妇”进入疏果队?如何优化疏果工人的技能认定?这一连串的问题,都需要思考、创新,更要有切实的、落地见效的举措。

编辑: 李婷